碳足跡是評估人類活動對環境影響的一種計量指標,惟以往大多關注於單一企業、產業部門或經濟體,透過物質流觀點分析二氧化碳直接排放量,及其對環境衝擊或經濟影響,因而並未實質考量產業間的關聯,且較注重於產出端直接排放的探討,亦常忽略過程中的間接排放。
本研究以物質流分析為基礎,結合應用投入產出分析,探討台灣地區資源回收再利用相關產業部門之碳物質流評量,獲致完整的投入端碳足跡估算,亦即考量直接及間接之碳投入強度。本架構為一碳物質流分析之延伸,期能提供去物質化與去碳化相關議題之決策依據,進而研擬永續發展相關評量指標。除針對2008年10月公佈之「PAS 2050產品與服務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排放評估規範」進行系統性與完整的彙整與解析外,本研究完成繪製台灣地區2007年物質流平衡圖,並進一步就分析指標架構進行延伸探討。結果顯示,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量雖隨總物質需求(TMR)之逐年遞增而增加,惟與直接物質輸入或間接物質流等指標關聯性並不顯著;若從TMR之組成分類來看,溫室氣體排放量與能源需求量增加則有顯著之關聯性。此外,歷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國民生產毛額(GDP)具高度顯著正相關。
2007年我國資源回收清理服務之溫室氣體排放量,經本研究估計約為4,083千公噸二氧化碳當量,與歷年相比僅較2006年為高,而與2005年之前數據為低。農業、工業、服務業及環境衛生服務業每百萬元產值之隱含碳,分別約為16、27、7及11公噸二氧化碳當量。本研究參考國內焚化廠盤查實例,研擬所建議之溫室氣體盤查管理程序,俾利提供國內各產業於建立適用其本身盤查管理程序時之參考。

王彬樨, 資源回收再利用服務之碳物質流評量研究,國立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,2009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物料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